这是一件五代釉下彩婴戏纹葫芦瓶。用古书记载“青如天,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罄”12字来比对,似乎风马牛不相及。也可以说它不伦不类。但有证据证明,它确是五代柴窑釉下彩婴戏纹葫芦瓶,证据如下:
第一、世界上的任何事物,只要是老的,就一定有老的特征和老的证据。有一首民谣“人老猫腰把头低,树老焦梢叶儿稀,茄子老了一兜籽,窝瓜老了是面乎的”。
四句民谣很通俗,但它反映了事物的规律。老有老的特征,万物皆如此,古陶瓷也不列外。柴窑烧制于晚唐五代(951年—959年),柴荣皇帝当朝时期,距今已经1000年有余,不管它在地下埋藏(窖藏、遗址、墓葬、水下、窑址)还是传世,其釉面上必然会有老化痕迹,这种老化痕迹通过现代技术,是可以观察、测量、采集、标注、拍照、存储的。经公安部刑侦局原局长刘文挂帅,由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学会课题组研发并经公安部评审通过,古陶瓷釉面有十种自然老化痕迹。现在用200倍显微镜下检测,此葫芦瓶的釉下上有釉下白斑、变色气泡、破口气泡等多种自然老化痕迹,有的破口气泡内有沉积物质。有证据证明,没有人为主观做旧。其老化痕迹的形成属于自然形成。(见图片13、14、15、16、17、18、19、20、21、22、23
第二、此葫芦瓶的底足书有“柴“字篆书款,“柴”字篆书款在釉下,是和器身一起,一次性施釉烧制而成。“柴”字款上釉面老化痕迹依然明显。没有人为特殊处理痕迹。(见图片7、8、9、10、11、12、)
第三、此器物上绘有釉下彩婴戏纹。经与唐代长沙窑执壶上的婴戏纹进行比对,绘画技法及绘画风格相一致。相关资料证明婴戏纹出现在瓷器上,是始自唐代长沙窑。(见图片24、25、26)
第四、此器的彩绘婴戏纹为釉下彩,所有红、黄、墨等诸色与唐宋时期材料及特征相符合。(见图片27、28、29、30、31)
第五、关于“青如天、明如镜,薄如纸、声如罄”的说法,不足为证。也没有必要去牵强附会。
因为关于柴窑的“青如天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罄”的说法,最早出自明代士人文震享《长物志》中,原文是“柴窑为魁,世不一见。问其制:青如天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罄,未知然否?”,原文说,柴窑在诸窑里称第一。但今世没见过,问过有的人它是怎么烧制的,说是:青如天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罄。不知是不是这样?。这么一段记载,怎么能作为鉴定柴窑的依据和标准呢?连写书的人也是猜,不敢说“柴窑就是这样!”,那么以此为依据,来评判这件“柴”字款婴戏纹葫芦瓶的真伪还有意义吗?
如果能用其它技术手段和其它证据来鉴定它的真伪(而不是推理或只谈感觉),我表示欢迎一起交流!
![]() |
地址: |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佰汇珠宝古玩城B座B-66号 | ![]() |
电话: | 13901240239 | ![]() |
邮箱: | jpw518@126.com |